伴隨著NBA即將進入總決賽的征程,休賽期日益臨近,選秀選再加上我國球員楊瀚森選秀行情的何識何識一路看漲,今年的別基別選秀備受大家關注。那么今天的勇士文章我們就從數據角度來看看今年的新秀名單,試圖通過NCAA的數石型射手數據來識別出哪些球員有成為基石的潛力、哪些球員大概率是選秀選真正的射手,以及最后勇士球迷比較關心的何識何識問題——選誰比較適配球隊的需求:
一.如何識別基石型球員?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我將過去幾賽季在NBA成功被培養為基石球員的別基別NCAA最后一賽季數據拿出來進行觀察和分析。首先我選取的勇士基石型球員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數石型射手“已經證明有率隊打入季后賽能力”的真基石球員,過去幾賽季的選秀選代表球員是坎寧安、愛德華茲、何識何識莫蘭特、別基別班切羅、勇士哈里伯頓以及錫安;第二類是證明自己有出色持球得分能力或進攻開發能力,能拿到大合同、優秀二當家但單獨帶隊上限明顯有差距的球員,代表球員包括布蘭登米勒、杰威、貝恩、奎克利、馬克西、希羅、猛龍巴恩斯等。通過對這類成功“基石型”新秀在NCAA的數據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在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時就能在下列數據的多項上名列前茅,這些數據分別是:場均時間、每40分鐘投籃數、每40分鐘罰球數、每40分鐘助攻數、進攻參與度和三分可靠性共計6項。
其中場均時間一項既代表了大學球隊對你的信任和依賴程度,也代表了球員是否有充足的體能打大量時間。通常來講大學球隊是會論資排輩的,大四大五的球員更容易獲得巨額出場時間,如果一名球員大一就能得到充分的信任,說明其成熟度很高。反之如果你每40分鐘數據、高階數據看上去出色,但場均時間只有二十多分鐘,是大學球隊的角色球員,想要立即在NBA兌現潛力非常困難,體能和對抗就很可能跟不上。從數據觀察上看,基石型球員通常在大一賽季場均時間就能達到31分鐘以上,在更為激烈的同賽區內比賽中更是能達到33分鐘以上(大學一場比賽40分鐘),莫蘭特參選前更是達到了場均36.6分鐘的時間,能夠作為球隊核心長時間在場上,這是球員體能和高水平的綜合體現。
每40分鐘投籃數、罰球數、助攻數則體現出該球員的帶隊潛力。其中投籃數代表了開發進攻的能力,有的球員命中率很高但投籃數低,意味著以他的身體天賦很難自己開發出進攻機會,自然與核心一詞無緣了。罰球數代表了該球員深入禁區攻框的能力或得分威脅,通常得分威脅越大對手越會用犯規去阻止,也側面反映了該球員的進攻天賦。助攻數則體現出該球員的球場視野,作為基石球員除了自己能得分,為隊友創造機會也是重要一環。
進攻參與度是我個人設計的一個簡單指標,進攻參與度=球員每40分鐘投籃數+0.44*罰球數+助攻數+失誤數,類似于文章里常用的“進攻真實回合占有率”指標,進攻參與度越高,說明該球員開發進攻的能力越強。比如莫蘭特在大二賽季每40分鐘出手17.6次、罰球9次、助攻11次、失誤5.6次,進攻參與度高達38.16(對比華子和坎寧安只有28.5左右),在這項數據上打爆了NCAA過去數年的記錄,結果到NBA第一賽季就迅速適應了球隊持球核心的任務,哪怕投射不穩定依然是最強新秀之一。但是有另一名球員在大學時承擔的進攻任務比莫蘭特還要重,那就是瘋三一戰成名的庫里,09年時庫里就做到了每40分鐘瘋狂出手24次、罰球8.8次、助攻6.6次、失誤4.4次,進攻參與度高達38.87,如此強大的進攻開發能力一旦在NBA兌現,什么效果不用多說了吧。
最后一項是三分可靠性,這個指標我會在第二部分衡量一個NCAA球員真實三分水平時詳細介紹。當前版本的NBA,除非你能像莫蘭特一樣扛下巨額進攻參與度,不然沒有合格的三分能力是無法成為基石球員的。反之三分能力過硬、特別是持球三分出色的球員,哪怕天賦不足也有機會成為弱隊大當家,比如普洱、希羅、黃忠等,因此三分能力是一名基石球員的上限體現。
上表是近幾年成為基石的新秀球員在NCAA最后一年的6個核心數據,其中標紅的是已經證明過有單獨帶隊進入季后賽實力的球員,莫蘭特在NCAA與庫里相當不在贅述,華子的投籃數僅次于受限于身體天賦的得分狂人小火車托馬斯且三分水平在上述名單里排名第7,坎寧安能場均出戰35.4分鐘并扛下大量進攻球權,錫安的投籃和罰球數都位居前列,但場均只有30分鐘似乎也預示了他的傷病問題;哈里伯頓可能是這5名球員里NCAA階段名氣最小的,但他有排名第6的三分能力和排名第2的每40分鐘助攻數,這兩個技能包的組合讓他在NBA大放異彩。
而像普洱、布蘭登米勒、貝恩、希羅等球員,他們在NCAA的進攻參與度或許夠不上絕對核心的水準,但他們的三分能力卻非常突出。當持球投三分在NBA得到充分兌現后,他們至少能具備弱隊大當家或強隊第六人/二三當家的水準。
接下來我們就用上面的標準來審視一下今年的新秀們,看看哪些具備基石球員的潛力:
先說結論,單純從數據角度觀察本屆新秀中有機會成為優質基石球員的共5人,按能力排序為弗拉格>菲爾斯>哈珀>特雷約翰遜>亞庫奇奧尼斯,而他們在5月30日的最新ESPN預測里均處在前10順位之列,可見球探們也非常看重他們的帶隊能力。其中弗拉格的特點是全面六邊形戰士+稀缺的持球前鋒屬性,狀元之名當之無愧,隱患在于三分能力目前只是合格線,在我的63個樣本球員中(前60新秀減掉沒打NCAA的+過去幾年打出來的新秀球員)僅排名第27。
菲爾斯在NCAA扛下了大量球權,三分也是及格線之上水準,最影響他發展的還是身高,1米92的身高必須得在三分上大幅進步才能稱為基石,哈珀的三分問題比較嚴重(及格線之下),但好在作為高個控衛其身體天賦能支撐他大量攻框和造罰球;特雷約翰遜是前10新秀中三分水平最高的,在63個樣本中高達第6,缺點在于造罰球和助攻的能力稍差,更像是貝恩、希羅這樣的頂級投射型開發手;亞庫奇奧尼斯則是一個白人高個后衛、大尺寸組織核心且三分能力過硬,但缺陷與其他白人類似動態天賦有所欠缺、且他的無球進攻產量偏低,最好是能去到一個擺爛隊把球權給他練。
除了上述5位“基石型球員”外,下面的7位同樣是NCAA的超級核心,但他們都已是4年級或5年級球員,如此“高齡”才參與選秀說明他們存在硬天賦不足的問題。比如斯莫爾和克萊頓,他們的三分投射潛力高居本屆新秀前兩位、兼具投籃產量、罰球產量和較高的助攻數,但身高不足的缺陷會使得他們進入NBA的定位更像是籃網托馬斯這類超級第六人球員,因此目前預測順位只有第49和27名。不過個人認為如果勇士想通過41順位去挑選一個庫里的替補控衛、低成本解決庫里或巴特勒休息時的球權消化問題,這兩人是值得球隊重點考慮的選擇。如果需要一個類似于湖人克內克特那樣的大個子得分手,迪克森(ESPN預測第45)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三分出色的球員,與三分命中率無關
第二部分我們來聊聊如何通過數據來篩選進入NBA后“三分能力出色的球員”,而這個篩選過程與該球員在NCAA的“三分命中率”是沒有關系的。因為NCAA一賽季的樣本量很小,哪怕是NBA每賽季也有大量球員出現投射大年和小年的巨大差異(比如武器),單單靠不到100場比賽的三分命中率就判斷該球員三分水平是不太恰當的。
通過借鑒國外數據專家們的研究結合我個人的一些數據分析,我發現衡量一名NCAA球員進入NBA后三分能力的關鍵指標有三個——每40分鐘3分出手數、NCAA生涯罰球命中率以及三分出手占全部出手比例。
其中每40分鐘3分出手數和三分出手占比兩個指標衡量的都是一名球員對“自己三分投射的自信程度”以及“開發三分出手機會的能力”。如果一名球員三分威脅很大,那么他在三分線上必然會成為重點防守的對象,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依然能大量出手三分,說明其具備出色的“創造三分出手能力”,也就是戰術型射手,這是庫里、克萊、希爾德、比斯利們與傳統定點射手的巨大差距。比如上賽季湖人新秀克內克特,NCAA每40分鐘能出手8.5次三分、占他全部出手的40.6%,進入NBA后他能很快適應并扮演出色的戰術三分手角色,無奈他的防守水平實在太菜,最終被DNP。
而罰球命中率是比三分命中率更好的“衡量一名球員三分投射穩定度”的數據,因為罰球好、特別是劇烈對抗后依然保持穩定罰球命中率的球員,說明他在對抗后的投射手感柔和且不容易變形,這是執行復雜三分戰術的基礎。現在這個時代能投進大空位三分的球員多如牛毛,哪怕是季后賽被球迷詬病的穆迪常規賽也投出了45.6%的大空位命中率。真正稀缺的是高產、能參與大量戰術的戰術型/跑動型三分射手,其對于防守端的牽制力遠勝于定點投手,這一點勇士球迷應該深有體會。
以上面的三個指標為基準,上述11名球員是個人認為本屆新秀中三分能力最出色的,且表格中越靠前其三分能力兌現到NBA的概率越高,除了4個預期在樂透區的一年級新秀外,剩下的都是預測順位在次輪的球員。這意味著如果您的陣容中非常需要戰術型三分射手,用次輪簽低成本補充一個會是不錯的選擇。比如雅虎就預測蘭尼爾會在第41順位被勇士選中,其最大的特質在于超高的三分產量,40分鐘投10.4次甚至比希爾德的大學最后一年還要高,這說明其具備參與三分戰術的能力。隱患在于他每40分鐘只有1.3次助攻,傳球能力一般,會不會是科爾喜歡的菜就難說了。
此外約翰唐杰、科比布雷亞和迪克森三名球員也值得勇士關注,因為他們兼具身高、三分投射和還過得去的助攻(比NCAA希爾德高),特別約翰唐杰和迪克森的進攻高階表現也比較出色。只要勇士想要補充投射,這份名單中的次輪球員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不要再踏入波杰式的數據陷阱了(大學時三分命中率高,但三分產量不足且罰球命中率低)。
總結:本期從NCAA比賽的數據層面分析了基石型球員和可靠的NBA級別三分射手需要具備哪些重要數據特征。其中基石型球員需要在場均時間、每40分鐘投籃數、每40分鐘罰球數、每40分鐘助攻數、進攻參與度和三分可靠性共計6項上的多項取得好成績,本屆有能力成為基石型球員的主要有5位,按能力排序為弗拉格>菲爾斯>哈珀>特雷約翰遜>亞庫奇奧尼斯。
而衡量一名NCAA球員是否有出色三分投射能力的重要指標包括每40分鐘3分出手數、NCAA生涯罰球命中率以及三分出手占全部出手比例3項,三分命中率反而是不太重要的指標。文中列出了11名有NBA級別戰術射手潛質的今年新秀,其中4名預測樂透秀和7名首輪末或次輪新秀,對于急需優質三分手的球隊有充足的挑選空間。
對于勇士而言,在保留41順位次輪簽的前提下,如果想要補充一個替補控衛、第六人角色的新秀,可以重點關注斯莫爾和克萊頓;如果想要補充一個戰術型射手,那么蘭尼爾、約翰唐杰、科比布雷亞和迪克森四位兼具身高和投射的球員值得重點關注。
伴隨著NBA即將進入總決賽的征程,休賽期日益臨近,再加上我國球員楊瀚森選秀行情的一路看漲,今年的選秀備受大家關注。那么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數據角度來看看今年的新秀名單,試圖通過NCAA的數據來識別出哪些球員有成為基石的潛力、哪些球員大概率是真正的射手,以及最后勇士球迷比較關心的問題——選誰比較適配球隊的需求:
一.如何識別基石型球員?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我將過去幾賽季在NBA成功被培養為基石球員的NCAA最后一賽季數據拿出來進行觀察和分析。首先我選取的基石型球員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已經證明有率隊打入季后賽能力”的真基石球員,過去幾賽季的代表球員是坎寧安、愛德華茲、莫蘭特、班切羅、哈里伯頓以及錫安;第二類是證明自己有出色持球得分能力或進攻開發能力,能拿到大合同、優秀二當家但單獨帶隊上限明顯有差距的球員,代表球員包括布蘭登米勒、杰威、貝恩、奎克利、馬克西、希羅、猛龍巴恩斯等。通過對這類成功“基石型”新秀在NCAA的數據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在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時就能在下列數據的多項上名列前茅,這些數據分別是:場均時間、每40分鐘投籃數、每40分鐘罰球數、每40分鐘助攻數、進攻參與度和三分可靠性共計6項。
其中場均時間一項既代表了大學球隊對你的信任和依賴程度,也代表了球員是否有充足的體能打大量時間。通常來講大學球隊是會論資排輩的,大四大五的球員更容易獲得巨額出場時間,如果一名球員大一就能得到充分的信任,說明其成熟度很高。反之如果你每40分鐘數據、高階數據看上去出色,但場均時間只有二十多分鐘,是大學球隊的角色球員,想要立即在NBA兌現潛力非常困難,體能和對抗就很可能跟不上。從數據觀察上看,基石型球員通常在大一賽季場均時間就能達到31分鐘以上,在更為激烈的同賽區內比賽中更是能達到33分鐘以上(大學一場比賽40分鐘),莫蘭特參選前更是達到了場均36.6分鐘的時間,能夠作為球隊核心長時間在場上,這是球員體能和高水平的綜合體現。
每40分鐘投籃數、罰球數、助攻數則體現出該球員的帶隊潛力。其中投籃數代表了開發進攻的能力,有的球員命中率很高但投籃數低,意味著以他的身體天賦很難自己開發出進攻機會,自然與核心一詞無緣了。罰球數代表了該球員深入禁區攻框的能力或得分威脅,通常得分威脅越大對手越會用犯規去阻止,也側面反映了該球員的進攻天賦。助攻數則體現出該球員的球場視野,作為基石球員除了自己能得分,為隊友創造機會也是重要一環。
進攻參與度是我個人設計的一個簡單指標,進攻參與度=球員每40分鐘投籃數+0.44*罰球數+助攻數+失誤數,類似于文章里常用的“進攻真實回合占有率”指標,進攻參與度越高,說明該球員開發進攻的能力越強。比如莫蘭特在大二賽季每40分鐘出手17.6次、罰球9次、助攻11次、失誤5.6次,進攻參與度高達38.16(對比華子和坎寧安只有28.5左右),在這項數據上打爆了NCAA過去數年的記錄,結果到NBA第一賽季就迅速適應了球隊持球核心的任務,哪怕投射不穩定依然是最強新秀之一。但是有另一名球員在大學時承擔的進攻任務比莫蘭特還要重,那就是瘋三一戰成名的庫里,09年時庫里就做到了每40分鐘瘋狂出手24次、罰球8.8次、助攻6.6次、失誤4.4次,進攻參與度高達38.87,如此強大的進攻開發能力一旦在NBA兌現,什么效果不用多說了吧。
最后一項是三分可靠性,這個指標我會在第二部分衡量一個NCAA球員真實三分水平時詳細介紹。當前版本的NBA,除非你能像莫蘭特一樣扛下巨額進攻參與度,不然沒有合格的三分能力是無法成為基石球員的。反之三分能力過硬、特別是持球三分出色的球員,哪怕天賦不足也有機會成為弱隊大當家,比如普洱、希羅、黃忠等,因此三分能力是一名基石球員的上限體現。
上表是近幾年成為基石的新秀球員在NCAA最后一年的6個核心數據,其中標紅的是已經證明過有單獨帶隊進入季后賽實力的球員,莫蘭特在NCAA與庫里相當不在贅述,華子的投籃數僅次于受限于身體天賦的得分狂人小火車托馬斯且三分水平在上述名單里排名第7,坎寧安能場均出戰35.4分鐘并扛下大量進攻球權,錫安的投籃和罰球數都位居前列,但場均只有30分鐘似乎也預示了他的傷病問題;哈里伯頓可能是這5名球員里NCAA階段名氣最小的,但他有排名第6的三分能力和排名第2的每40分鐘助攻數,這兩個技能包的組合讓他在NBA大放異彩。
而像普洱、布蘭登米勒、貝恩、希羅等球員,他們在NCAA的進攻參與度或許夠不上絕對核心的水準,但他們的三分能力卻非常突出。當持球投三分在NBA得到充分兌現后,他們至少能具備弱隊大當家或強隊第六人/二三當家的水準。
接下來我們就用上面的標準來審視一下今年的新秀們,看看哪些具備基石球員的潛力:
先說結論,單純從數據角度觀察本屆新秀中有機會成為優質基石球員的共5人,按能力排序為弗拉格>菲爾斯>哈珀>特雷約翰遜>亞庫奇奧尼斯,而他們在5月30日的最新ESPN預測里均處在前10順位之列,可見球探們也非常看重他們的帶隊能力。其中弗拉格的特點是全面六邊形戰士+稀缺的持球前鋒屬性,狀元之名當之無愧,隱患在于三分能力目前只是合格線,在我的63個樣本球員中(前60新秀減掉沒打NCAA的+過去幾年打出來的新秀球員)僅排名第27。
菲爾斯在NCAA扛下了大量球權,三分也是及格線之上水準,最影響他發展的還是身高,1米92的身高必須得在三分上大幅進步才能稱為基石,哈珀的三分問題比較嚴重(及格線之下),但好在作為高個控衛其身體天賦能支撐他大量攻框和造罰球;特雷約翰遜是前10新秀中三分水平最高的,在63個樣本中高達第6,缺點在于造罰球和助攻的能力稍差,更像是貝恩、希羅這樣的頂級投射型開發手;亞庫奇奧尼斯則是一個白人高個后衛、大尺寸組織核心且三分能力過硬,但缺陷與其他白人類似動態天賦有所欠缺、且他的無球進攻產量偏低,最好是能去到一個擺爛隊把球權給他練。
除了上述5位“基石型球員”外,下面的7位同樣是NCAA的超級核心,但他們都已是4年級或5年級球員,如此“高齡”才參與選秀說明他們存在硬天賦不足的問題。比如斯莫爾和克萊頓,他們的三分投射潛力高居本屆新秀前兩位、兼具投籃產量、罰球產量和較高的助攻數,但身高不足的缺陷會使得他們進入NBA的定位更像是籃網托馬斯這類超級第六人球員,因此目前預測順位只有第49和27名。不過個人認為如果勇士想通過41順位去挑選一個庫里的替補控衛、低成本解決庫里或巴特勒休息時的球權消化問題,這兩人是值得球隊重點考慮的選擇。如果需要一個類似于湖人克內克特那樣的大個子得分手,迪克森(ESPN預測第45)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三分出色的球員,與三分命中率無關
第二部分我們來聊聊如何通過數據來篩選進入NBA后“三分能力出色的球員”,而這個篩選過程與該球員在NCAA的“三分命中率”是沒有關系的。因為NCAA一賽季的樣本量很小,哪怕是NBA每賽季也有大量球員出現投射大年和小年的巨大差異(比如武器),單單靠不到100場比賽的三分命中率就判斷該球員三分水平是不太恰當的。
通過借鑒國外數據專家們的研究結合我個人的一些數據分析,我發現衡量一名NCAA球員進入NBA后三分能力的關鍵指標有三個——每40分鐘3分出手數、NCAA生涯罰球命中率以及三分出手占全部出手比例。
其中每40分鐘3分出手數和三分出手占比兩個指標衡量的都是一名球員對“自己三分投射的自信程度”以及“開發三分出手機會的能力”。如果一名球員三分威脅很大,那么他在三分線上必然會成為重點防守的對象,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依然能大量出手三分,說明其具備出色的“創造三分出手能力”,也就是戰術型射手,這是庫里、克萊、希爾德、比斯利們與傳統定點射手的巨大差距。比如上賽季湖人新秀克內克特,NCAA每40分鐘能出手8.5次三分、占他全部出手的40.6%,進入NBA后他能很快適應并扮演出色的戰術三分手角色,無奈他的防守水平實在太菜,最終被DNP。
而罰球命中率是比三分命中率更好的“衡量一名球員三分投射穩定度”的數據,因為罰球好、特別是劇烈對抗后依然保持穩定罰球命中率的球員,說明他在對抗后的投射手感柔和且不容易變形,這是執行復雜三分戰術的基礎。現在這個時代能投進大空位三分的球員多如牛毛,哪怕是季后賽被球迷詬病的穆迪常規賽也投出了45.6%的大空位命中率。真正稀缺的是高產、能參與大量戰術的戰術型/跑動型三分射手,其對于防守端的牽制力遠勝于定點投手,這一點勇士球迷應該深有體會。
以上面的三個指標為基準,上述11名球員是個人認為本屆新秀中三分能力最出色的,且表格中越靠前其三分能力兌現到NBA的概率越高,除了4個預期在樂透區的一年級新秀外,剩下的都是預測順位在次輪的球員。這意味著如果您的陣容中非常需要戰術型三分射手,用次輪簽低成本補充一個會是不錯的選擇。比如雅虎就預測蘭尼爾會在第41順位被勇士選中,其最大的特質在于超高的三分產量,40分鐘投10.4次甚至比希爾德的大學最后一年還要高,這說明其具備參與三分戰術的能力。隱患在于他每40分鐘只有1.3次助攻,傳球能力一般,會不會是科爾喜歡的菜就難說了。
此外約翰唐杰、科比布雷亞和迪克森三名球員也值得勇士關注,因為他們兼具身高、三分投射和還過得去的助攻(比NCAA希爾德高),特別約翰唐杰和迪克森的進攻高階表現也比較出色。只要勇士想要補充投射,這份名單中的次輪球員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不要再踏入波杰式的數據陷阱了(大學時三分命中率高,但三分產量不足且罰球命中率低)。
總結:本期從NCAA比賽的數據層面分析了基石型球員和可靠的NBA級別三分射手需要具備哪些重要數據特征。其中基石型球員需要在場均時間、每40分鐘投籃數、每40分鐘罰球數、每40分鐘助攻數、進攻參與度和三分可靠性共計6項上的多項取得好成績,本屆有能力成為基石型球員的主要有5位,按能力排序為弗拉格>菲爾斯>哈珀>特雷約翰遜>亞庫奇奧尼斯。
而衡量一名NCAA球員是否有出色三分投射能力的重要指標包括每40分鐘3分出手數、NCAA生涯罰球命中率以及三分出手占全部出手比例3項,三分命中率反而是不太重要的指標。文中列出了11名有NBA級別戰術射手潛質的今年新秀,其中4名預測樂透秀和7名首輪末或次輪新秀,對于急需優質三分手的球隊有充足的挑選空間。
對于勇士而言,在保留41順位次輪簽的前提下,如果想要補充一個替補控衛、第六人角色的新秀,可以重點關注斯莫爾和克萊頓;如果想要補充一個戰術型射手,那么蘭尼爾、約翰唐杰、科比布雷亞和迪克森四位兼具身高和投射的球員值得重點關注。
章節評論
段評